包廂:雲劇場台灣 包棟:雲門劇場

節目介紹

  • 光景中途

    ►彭浩秦、楊雁舒、李彥、陳守玉
    ►物件、偶     ►華語
    ►福利社(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)

    「你們這一代是不是沒有遠大的夢想?」
    「你們這一代是不是夢想比較容易被擊倒?」
    夢想,是一種動力,有一個目標或未來的想望。
    夢想,可能也是一種虛幻,怎麼走著走著,努力都沒有成功?
    中年,是夢想的終止,還是覺醒?
    時間在我們的眼前留下痕跡,考古出來,荒蕪一片。但是我們仍然試圖從這片荒蕪的塵土之中,體會出生活的質地。
    在一片似乎仍舊充滿可能的「無」的風景裡,我們經歷過什麼?又能看見什麼?
    閉上眼睛,是否一切美好?

    彭浩秦
    自由演員/表演者。不老中年輕大叔。
    於劇場打滾磨練多年,曾參與各類型演出製作。
    第一次嘗試主創偶/物件的作品,藉由土的元素試圖對自己這年紀階段提問或考古。

    楊雁舒
    沒有做過物件劇場,一向學習和執行的是人體表演。
    藉由這次機會,第一次認識陶土,重新認識風、火、水。
    更深地認識中年、認識凋零,用創作把自己和朋友牽起來,拼湊自己。

    李彥
    2003年 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
    2010年 開始參與台灣海筆子/日本野戰之月帳篷劇劇本翻譯及舞台美術至今
    2014年 野草叢劇社「化外之民」舞台美術
    2018年 RYUSEIOU-龍東京公演「我們的花/未來都市」舞台美術
    2018年 RYUSEIOU-龍台灣公演「八塊碎片-隨著匈牙利音樂跳舞」舞台美術
    2018年-2019年 參與不想睡遊戲社駐團計畫「故事圍裙」及「一直打開」

    陳守玉
    嘉義人



  • ∀∅⊧∞

    ►薛美華、陳詣芩
    ►物件、肢體     ►無語言
    ►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(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40號)

    一封無題之信遠道而來,儘管已經發生了什麼,儘管記憶總是失真,自靈魂剝離的那一刻,肉身蔓延於不同角落中探尋, 使隻字片語也許開展也許對折,是生命將破碎輕輕拾起細細重組的過程。 從波蘭作家Olga Tokarczuk繪本作品《遺失的靈魂》汲取哲思,以物件與肢體交織回應著「初心」的呼喚。

    薛美華
    臺灣資深物件操偶幻師、玩具劇場及偶戲創作。成立在藝起-Toy Theater,推動帶偶到你家旅行行動藝術。 獲選雲門舞集『流浪者計畫』獎助-赴印尼梭羅藝術學校STSI學習偶戲。近期作品:王爺飯、題目待定、土土海海漁光島。
    FB:在藝起.薛美華/靴子專頁

    陳詣芩
    擔任創作演出者,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畢業,以獨立創作者身份耕耘自身作品,同時現為小事製作核心團員; 2021受3cs(Creators’ Cradle Circuit)平台邀請參與泰國Low Fat Art 藝術節、 日本東京Transnational Mobile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 擔任線上駐村藝術家,過去曾擔任小事製作、複象公場、光環舞集等專案舞者。



  • 發酵

    ►石佩玉、歐佳瑞、余奐甫
    ►影像、物件     ►無語言
    ►HOWSHOW共享空間(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4巷36號)

    以視覺解放自我身體的親密感為重要的敍事基礎,讓刻意面對肉體成為一種再認識、一種重新找回自我的起點。
    中年的身體已經使用多時,與年輕的身體比較起來,在形體、狀態的呈現有很大的差異, 如果要問什麼是中年?應該會得到綜合性的答案;不是百分之百悲觀,也有可能是注視這個年紀後重新找回身心的親密感。
    從人類的發展來看,古典西洋美術的畫面中常可看見被歌頌的年輕身體,跳脫這種框架,身體可以說出什麼故事?

    石佩玉
    2000年-2004年擔任戲偶設計並長期與台灣各劇團合作。 2004年創辦飛人集社劇團,作品以空間和物件/戲偶做為媒材, 光影創作為其強項,並企圖引用「物件/戲偶」元素與不同類型表演藝術領域合作。

    歐佳瑞
    大學主修美術即開始嘗試運用video創作,從1990年代中期起聚焦於video art、紀錄片、跨領域劇場等video相關的藝術計畫。 近年來,以視覺藝術家、影像設計的多重身分參與舞蹈、現代偶戲、台灣掌中戲等多樣化的表演領域,並多次受邀參與跨國性的跨領域藝術計畫。

    余奐甫
    東吳大學社會學碩士,資深劇場編導、音樂設計。1998年發表戲劇《天台之蛙》。2005~2010年, 多次受邀赴韓國跨界合作演出交流。2000年起與三十舞蹈劇場合作至今,2014年與張秀萍共同編創舞蹈「倫理學」, 亦擔任金枝演社《王子》導演與舞台設計,獲台新獎提名。表演藝術雜誌稱其音樂設計“自身總是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氛圍, 為舞蹈加上了另一層的意境”。


瞧瞧包廂      Back to top      看看包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