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10年開始,十月共赴小戲節的橘色之約成為一個浪漫的約定。巷弄巡禮領隊相伴、物件偶戲之實驗提問,如同偶戲國的小旅行。過往小戲節將表演置入於日常場域,將生活空間化為「角色」「文本」「舞台」。如果改變「日常空間」的條件設定,人與物件之間會更開闊?物件除了操作、使用,還能有其他投射?今年第九屆,除了延續Performing Object討論「人與物件」,特意凸顯「空間」,將原來的三區擴增為三類表演空間-日常生活空間、雲端線上、中性空間。期待透過此大破大立,能將物件/偶形式往後疫情時代推進,實踐【超親密小戲節】成為「實驗平台」的理念。
策展人 石佩玉
20多年前,我們造訪了位於荷蘭南方的一個古老城市多德瑞克市( Dordrecht),偶戲大師大咪・戴爾桑(Damiët van Dalsum)在那兒主持每年一度的荷蘭國際偶戲節。 在那裡,我們觀看到前所未見的偶戲形式、欣賞到驚人的大膽創意─圖書館的一個角落、當地居民的住家客廳、後院,都可以是演出場地。
第一次和偶及演出者如此的親近,近距離地欣賞每個細節、感受演出者和偶一體的浮動與呼吸,我們深刻地「感覺」戲的氛圍及要傳達的概念。 同時,也因為演出場地散佈城市各處,我們因此看到城市不同的樣貌,人的生活方式、更親近的互動。
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「觀賞經驗」。
這些「有感覺」的作品,到底要如何聚集?如何發生?如果能把這些「感覺」帶給所有在台灣的藝文愛好者該有多好?
這個藝術節的概念會是...
我們想看到每個細節,靠偶很近。
我們想去發現隱藏在台北市裡奇特的空間,在那裏演戲。
我們想看到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以「物件/偶」創作20分鐘的小品。
我們想把一件小事做好,很精緻、很手工地完成⋯
於是,一個迷你藝術節「超親密小戲節」在2010年醞釀成形⋯
歷屆超親密小戲節p>
策展人╱石佩玉
製作人╱楊喆甯
執行製作╱陳春春
行銷顧問╱盧崇瑋
行銷宣傳╱許紫珈
宣傳助理╱陳霈萱
網路統籌╱莊菀萍
網站協力╱張任余
票務執行╱沈雪吟
主視覺╱詹雨樹
平面設計╱林羅伯
翻譯╱呂家瑜